金融市場政策行先
本報同事捉到個勢,於周四頭版「拆局」,指熱錢在新興市場飽食遠颺,借美國數據顯示經濟大有起色(實際上好壞參半),資金陸續回流估值相對吸引的美國。老畢想補充的是,今時今日,金融市場皆以政策行先,股市由蟲變龍,往往毋須特別理由。今夏美股表現乏善足陳,並非由於雙底衰退風險比金融海嘯以來任何時候都要高,而是當時美國政府和聯儲局reflate資產市場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有以致之。時至8月,貝南奇放風QE2事在必行,兩三個月後奧巴馬延長減稅再補一針,華爾街馬上烏雲盡散,生龍活虎。
昨天提到,美國散戶眼見個市一升再升,貪婪再次戰勝恐懼,重投股市的資金逐步增加。話口未完,美國投資公司協會(ICI)晚上即發表最新統計數字,顯示美國本土股票基金經過連續三十三星期錄得資金淨流出(總額980億美元)後,在截至12月21日的一周終於「止血」,迎來3.35億美元淨流入。
金額本身微不足道,象徵意義重於一切;更值得注意的是,同一周流出債券基金的淨額高達44億美元,「失血」最嚴重的是州、市等地方政府債券,當中有一部分轉投股市,從而惠及望天打卦已久的股票基金。
投資者「棄債從股」,是不少分析員看好華爾街後市的主因之一。可是,債與股的關係,從來不是一者之失就是另一者之得那麼簡單。1987年的股災和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之前,都曾出現債息比股市早幾個月見頂的情況,債市弱股市強既可反映經濟和企業盈利轉趨樂觀,亦可意味前路凶險暗湧處處。
魅力已不復兩三年前的「華爾街天后」Meredith Whitney假前接受《六十分鐘》專訪,發出2011年可能有五十至一百宗規模可觀的地方政府違約警告,涉及金額數以千億美元計。語出驚人乃「天后」本色,情況會不會那麼嚴重,我不知,惟有一事值得注意。早兩日,信研Dashboard提到,「末日博士」魯賓尼接受CNBC訪問時指出,最新公布的S&P / Case-Shiller房價指數證實美國房產市道加快下跌並有惡化迹象,政府禁止提早收樓雖然暫時減少房屋供應,但這些斷供物業早晚將流入市場,加上需求持續不振,魯賓尼繼續看淡樓市。
樓價稅收息息相關
老畢引此短訊,原因是美國樓市表現跟地方政府財政狀況息息相關,但這個因素並未受到論者應有的重視。物業稅是地方政府其中一個主要收入來源,每年按住宅和其他用途物業估值徵收。可是,市道變化(價格升跌)對物業稅的影響,一般需時三年才會顯現。美國房地產泡沫爆破始於2006/07年,意味樓價下跌對物業稅收的衝擊,現在才開始步入高峰【圖1】。就當Meredith Whitney危言聳聽,美國地方債務危機為明年金融市場埋下重大隱憂,仍然毋庸置疑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