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海嘯第二波
於昨日分析通脹與利率的文章中,筆者十分擔心環球央行落錯藥,加錯息。這點筆者在2010年6月15日曾為文分析過,見下文。
國際大炒家索羅斯在一個論壇上表示:金融海嘯第二波正在形成中。他的論據為何?有幾大成事機會?
索羅斯認為,今時諸國政府為要減財赤,會收縮公共開支,這將會重蹈1930年代的覆轍,即在經濟有下調以至衰退的前提下,抽緊銀根或加息,會帶來大蕭條。若是,這個金融海嘯的第二波的殺傷力,將廣及全球,大家可以賣盡股票,買入花盆共泥,在天台種番薯好了。
索羅斯這段講話,對讀過及贊成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人,十分易明,如認為不明,請先看另欄,再看以下段落。
過早削開支恐釀成衰退
回顧過去歷史,索羅斯的擔憂是有依據的,因為1936年的美國再衰退,就是因為當時美國政府因恐通脹而收縮公共開支。今時,歐洲政府則因為要削財赤而要收縮公共開支,會不會產生個在2008年金融海嘯大病未癒之時,來個拔掉輸血管,拔掉氧氣管的錯誤決定?從而重見1936年的再衰退,大蕭條?
這個惡劣情況是不能不擔心的。
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
大蕭條的原因
第一次世界大戰主戰場在歐洲,由1914打至1918,歐洲的工業幾摧毀盡,美國這個新世界便乘時而起,帶來美國第一次工業繁榮。當時的銀行當然亦十分興旺,借貸極多,但亦招來惡性競爭,濫借濫貸,使到美國銀行業不穩。於1929年起,銀行倒閉瀕生,帶來了金融震盪。
2008年的金融海嘯,起因亦是因為有美國大投資銀行倒閉,情況跟1929年時相若。相若,不是講倒閉的規模,或倒閉的成因,而是金融業倒閉潮所帶來的後果。
拆借艱難 百業凋零
銀行的貨物是銀紙,每間銀行的銀紙量,看其客户的存貸,而時多時少,銀紙量有多的銀行,會借予銀紙量有短少的銀行,並從中收取利息。這息叫做銀行同業拆息。在風平浪靜期,基於銀行講信用,有借必有還的情況下,這個同業拆息是相對平穩。但當時局險惡,有銀行倒閉,就會使一眾銀行界驚恐,怕將錢借予一間倒閉銀行,那就息大本無歸。於是銀行間便立時互不借貸,同業拆息便抽高。資金短欠的銀行,會由本來可以通過平常銀行間借貸,而周轉得過的生態,一轉而為一就以高息,一就是借無可借的惡劣生態,更催生了本應不用倒閉的銀行,也要倒閉。銀行是百業之母,銀行倒閉的骨牌效應一現,百業便要凋零,失業人便多,社會消費減,百業更凋零,這個惡性循環一啟,要怎解救?
1930年代有位經濟學家叫凱恩斯,他提出,在這種時刻,政府要大灑金錢,以公共開支、投資去取代私人投資,製造就業,帶動社會消費,並換取時間去讓企業重生,銀行重建其資本。當年美國採取了這個策略,興建了加州的胡佛水壩,開展了田納西州的田納西河水利工程(TVA),亦興建了不少道路,以開發洛磯山脈的山區。當時的一個笑話是,有築路工人問:我們建這條路,會建去哪裏?工程師答:不用理,只用建、建、建,建到建無可建才停工便是。
這個笑話是要來諷刺實踐凱恩斯理論的政府大灑金錢是大浪費。但會不會浪費要看這些政府工程的日後效益,明顯地,胡佛水壩和TVA水利工程是物有所值,沒有了這兩項,加州和美國南部的農業就沒有了之後的繁榮。至於建往洛磯山脈的路有些確是至今仍無多大效益,大家有時見到美國的電影,主角座駕在兩旁無人,無屋的公路上飛馳,就是可能的效益了-拍電影外景。
中國政府今時亦是用這個方案去刺激經濟,要建路、建橋、建高鐵、建經濟房。如果其中沒有貪污或偷工減料工程,則今時的政府大灑金錢於基建,在一、二、三十年後,應可以為中國地方經濟,帶來發展上方便,效益可以不少。
在1929年始的金融危機中,最困難的年頭不是1930年,而是1936年。原因是當已跌到趴在地的經濟,受到政府大灑金錢的刺激後,開始慢慢好轉,但到1936年,出現了通脹的勢頭,美政府為了控通脹,立時收縮了財政支出,亦即抽緊了銀根,美國經濟立時急下滑,美國GDP當時跌逾10%。是迄今為止,最急速的跌幅。事後死因研究證明,是政府財金官員對通脹二字,太過騰雞,過早地將仍患經濟重病的經濟,拔掉輸血、鹽水和氧氣。結果,美國出現了較1929年金融風暴發生時,更為嚴峻的第二波下跌。這個下跌可以是求救無路矣!因為消費者、企業家、銀行系統是受到雪上加霜的災難。
這個災難一直延續,並擴散至當時的亞洲金融中心。當美國政府頭大之時,歐洲就打第二次世界大戰,歐洲盟國對美國貨品需求又多起來,美國經濟得以重生。
日本偷襲珍珠港,使到美國正式參戰。在美國宣布參戰翌日,《華爾街日報》頭版就報道,美國將要生產多少件軍服、多少對軍靴,要生產多少彈藥、槍炮、軍車……美國經濟亦因此全面復甦起來。失業的男人、畢業的男人都去了當兵,糧是由政府出;失業的女人、畢業的女人,以至結了婚的主婦,都參與後勤工作。第二次大戰及戰後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,不單把美國完全脫離衰退,更為美國打下了足以繁榮二、三十年的工業基礎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